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四川盆地不同区域城市降水过程对PM2.5清除作用分析
林丹, 郭晓梅, 王维佳
干旱气象    2023, 41 (4): 620-628.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4-0620
摘要132)   HTML6)    PDF(pc) (1800KB)(608)    收藏

探究降水对不同区域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可为当地空气质量评估和预报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等提供重要科学支撑。利用2016—2021年四川盆地成都、乐山、宜宾、绵阳和达州5个典型城市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和PM2.5质量浓度监测数据,从降水过程发生时段、持续时间、强度以及降水前PM2.5初始浓度等方面,探析降水过程对不同区域城市PM2.5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随着降水强度或PM2.5初始质量浓度增加,四川盆地PM2.5正清除过程占比增加,清除率升高。空气污染状态下,1 mm·h-1及以上降水强度对四川盆地PM2.5清除作用明显提升,清除率达35.0%。PM2.5清除作用与降水过程持续时间呈正相关,降水持续时间超过3 h的清除率较持续时间小于等于3 h的高出9.0%~18.0%。四川盆地凌晨和下午的降水过程出现正清除的概率较高,且凌晨的降水过程对PM2.5清除效果更好。对比来看,降水发生后,乐山和宜宾出现正清除过程占比较高,且在不同PM2.5初始质量浓度下,随着降水持续时间增加,清除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ISCCP和CMORPH-AWS资料的中国南方地区云与降水关系分析
范思睿, 王维佳, 陈勇航
干旱气象    2022, 40 (4): 613-62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4-0613
摘要279)   HTML0)    PDF(pc) (19540KB)(942)    收藏

探究中国南方地区不同高度云量的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可了解云在降水中的作用和反馈机制并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提供基础和依据。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 ISCCP)中D系列卫星观测云数据集12 a(1998—2009年)资料,详细分析了中国南方地区总云量、低云量、中云量、高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中国自动站(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WS)降水数据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 MORPHing technique(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融合的格点降水产品(CMORPH-AWS)分析了云量与降水强度、降水次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中国南方地区总云量和中云量空间分布类似,高值中心位于四川盆地、贵州、重庆交接处,低值中心位于云南地区;高云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的西部,表现为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低云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的东南部,表现为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2)在季节变化上,总云量和高云量为夏季多、冬季少,总云量高值中心随季节位移,高云量随季节变化,中云量和低云量为冬季多夏季少,季节性变化小。(3)随着总云量和高云量的增多,降水强度增大、月降水次数减小;随着中云量增多,月降水次数增加、降水强度无明显变化。(4)随着层积云、层云云量的增加,降水强度和月降水次数减小;随着高积云、高层云、深对流云云量的增加,降水强度增加但月降水次数减小。总体而言,中国南方地区云量和降水关系密切,特别是总云量和高云量对降水强度和降水次数影响较大,中云量仅对降水次数影响较大,层积云、层云、高积云、高层云、深对流云云量对降水强度和降水次数影响较大,卷云、卷层云云量仅对降水强度影响较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ISCCP云资料的中国地区不同类型云的时空分布
范思睿, 王维佳, 林丹
干旱气象    2020, 38 (2): 213-225.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2-0213
摘要411)      PDF(pc) (5600KB)(2139)    收藏
利用1994—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中D2卫星观测月平均云数据集,从不同区域、不同云类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中国地区云量、云水路径、云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大部分水云分布在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而大部分冰云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其中卷云覆盖最广、云量最大,其次为卷层云、水高层云、水积云,而冰云中低云云量最小。(2)水云中层积云、雨层云和冰云中深对流云总云量、云水路径和云光学厚度均较大,云水含量丰富,对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降水贡献较大。(3)不同云类的总云量季节变化明显,不同区域表现不一,多数水云尤其是雨层云在北方和高原地区夏多冬少,而在西南和东南地区冬多夏少;冰云季节变化的地域性差异较小,多数区域高积云和高层云冬多夏少,卷层云和深对流云夏多冬少,表明冬季对流减弱使得冰云集聚且向中低层发展,而夏季温度升高、对流增强使得水云集聚并向高层发展。(4)水云中层云和雨层云的云水路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地域性特征明显,尤其是东南地区,表现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在2月和11月;冰云的云水路径在北方地区夏季达到峰值,而在南方地区冬季达到峰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飞机观测的四川盆地初夏云下气溶胶特征
王维佳,郭学良,李宏宇,董晓波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2-0167
5. 西南地区春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范思睿,王维佳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5-0740
6. 西南地区云量变化特征
李慧晶,刘建西,刘东升,王维佳,林丹
干旱气象    DOI: 10. 11755/j. issn. 1006 -7639(2014) -02 -0194
8. 川西高原地基GPS 遥测可降水量特征
王维佳, 赵兴炳
J4    2010, 28 (3): 279-284.  
摘要910)      PDF(pc) (886KB)(1743)    收藏

利用JICA 项目在川西高原建设的地基GPS 站观测资料,分析了川西高原可降水量特征。与探空站资料计算的可降水量比较,地基GPS 遥测的可降水量平均误差0. 17 mm,精度可满足气象应用需求。全年可降水量川西高原北部为3 289. 6 mm,川西高原南部为8 164. 4 mm。川西高原夜间可降水量略大于日间; 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四季干湿分明,冬夏差异显著; 月变化明显,昼夜月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四川地区近60 a大气可降水量分析
王维佳
干旱气象    2009, 27 (4): 346-349.  
摘要2039)      PDF(pc) (2227KB)(2564)    收藏

 利用60 a的NCEP 2. 5°×2. 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长期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年大气可降水量为181. 30 kg·m-2;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均匀,川西高原的大气可降水量明显低于四川盆地;大气可降水量季节变化显著,一年中夏季(6~8月)最多(74. 33 kg·m-2),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大气可降水量1月最少(5. 82 kg·m-2), 7月最多(25. 77 kg·m-2), 2月开始逐月增加, 8月开始又逐月减少。60 a中大气可降水量年际变化小,丰年大气可降水量为枯年的1. 15倍。60 a来,大气可降水量在平均状态附近波动,略有减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